从推进美丽新村建设到盘活村内资源,再到积极探索“共富”模式切实助村民增收致富……在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旧貌悄然展换新颜。
走进高棚村,一条条平整干净的公路蜿蜒前行进组入户,一方方怡人的院落在创意墙画的掩映下整齐洁净......在立新镇现代蔬菜产业园区,一片片深深浅浅的绿铺了满眼,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一幅恬静淡雅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可是以前的高棚村,并不是这个样子。解放前,高棚村常年缺水,村民经常是食不饱肚、衣不遮体,大多数人居住在破败的草棚房里,因而被周边人称作“窝棚”。后来,高棚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村务民主管理、村风民风建设,致力于“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先后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和省市县“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核心区”。
乡村产业强起来
这里说的主导产业,其实就是高棚村的“小白菜”。近年来,立新镇高棚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动蔬菜主导产业扩面、提质、增效,通过“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御新景”特色蔬菜品牌,走出一条产业振兴发展道路,成了周边有名的“小白菜”村。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含复茬),主要包括小白菜、上海青等2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12个省份,继2022年“绵品出川”活动与东莞市成功签订950万元定向采购合同后,于2023年成功闯入香港市场,同时通过中欧班列销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从最初的10多户,到后来推动土地连片流转,带动全村约800户农户种植小白菜等速生蔬,再到带动周边其他村种植,如今,立新镇也主动融入“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加快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建成了以高棚村为核心,辐射春光村,车坝村,香林村,打虎村等村的绵阳市三星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区。目前,全镇蔬菜产业遍布全镇9个村,基于多年的发展,现全镇大致形成以新景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万亩地家庭农场、科美合作社等3家龙头企业主导的三个蔬菜产业板块。据统计,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年(含复茬),主要种植品种为小白菜、飘儿白、莴笋等20余个品种,产值约2.5亿元。
村民收入多起来
立新镇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在高棚村试点,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共富’模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为村民致富增收,努力把高棚村创建为“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高棚村“两委”把“产业发展”作为整个村子振兴发展的重头戏,在认真吸取以前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六统一分”管理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经营)和种收销“一条龙”模式,使村民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现目前,园区内菜农种植蔬菜面积达30000余亩(含复种),种植农户2000余户,其中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余户。蔬菜收割临聘工人以当地老百姓为主,园区收割菜提供工作岗位近200个,日均工资150-200元;在蔬菜收割完成以后,收购人员会提前联系种植农户并提供装乘工具用于收割,并予以现场结算,现专业收购人员有40余人。”立新镇分管农业副镇长董映财说道。
生态环境靓起来
“农村的环境卫生一直不好管,村民习惯较差,村容村貌要时刻‘拜得客’,必须确保‘有人管、有人做’。”原村党支部书记张发贵说。
在生态提升方面,高棚村主要做了四件事:为村子“清污除垢”,推进“厕所革命”,做好“垃圾搬家”工作,给村子“穿上新衣”。村“两委”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项目支持,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把村民家中的294个旱厕全部改为了水冲式厕所,在村里修建了9座公厕,组织修建垃圾池8个、垃圾房6个,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垃圾堆放位置,通过宣传培训、监督教育,实现垃圾分类管理,再租车转运到绵阳第二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置。同时,高棚村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把党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网格+村民代表”工作制度,促进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高棚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变,更加环保和卫生了。光秃秃的山头,冒起了新绿,也没人乱砍乱伐了,以前纸屑遍布、垃圾成堆、苍蝇乱飞的现象也看不到了。走在村头社尾、院前屋后,再也闻不到难闻的气味。取而代之的,是青葱四野、花香扑鼻、满庭芬芳。
美丽宜居、景色宜人,如今,高棚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居环境越来越美。高棚村“党建赋能、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蝶变,讲文明、破陋习、树新风在立新蔚然成风,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