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23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是温暖的”,旨在从多学科、多视野、跨领域诠释死亡的温度和诗意,解读死亡背后的感动和思考,给学界、业者和社会大众以启示。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处处长张晓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北京大学卫生法学教授王岳等来自医学、哲学、社会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医疗、殡葬等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近300人来到论坛主会场,并有近五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
2023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
首先,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表主旨演讲“生死的沉思”。韩启德表示,去世是失去,也是馈赠。温暖的告别充满着彼此之间爱的馈赠,唤起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死亡既是有形的躯体消失,也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理性很难破解生死话题,更多要靠情感,最为大家接受的还是这个有情感的说法:“我们来过,爱过,奋斗过,做出了一点贡献,还留下了一点光亮,那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所以,生死问题不仅是哲学理性命题,还是一个温度的感性问题。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全社会对于生死问题深入探究,并深入到殡丧、医疗等实务环节。善终这种理想,符合现代人的福祉追求,但它需要全社会,尤其需要得到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大力支持。打破医学与殡葬之间的深层壁垒,以及架设生命服务与临终关怀事业的直通车,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温馨的善终场所。
随后,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就相关议题展开阐述和讨论,形成并由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琦宣读“2023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倡全方位认识死亡,打破死亡的冰冷印象,还原死亡的温暖面貌;提倡全程的死亡关怀,医疗-殡葬协作,家庭-社会协同,创造温暖的死亡场域;提倡全人眷顾的生死观,用爱与尊严延续逝者的生命荣光。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琦宣读《2023年清明论坛共识》
学术探讨:生死大事何以温暖
主论坛环节中,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首先发表了题为“死亡:何以温暖?从医学叙事到殡葬叙事”的破题演讲,他表示通过死亡叙事从医学到殡葬的拓展,可以在各个阶段改变死亡认知的基线。濒死的故事不再是奔赴黄泉,而是遽归道山,寄情桃花源;临床死亡的故事不再是因病抢救无效,而是医者尽心,没有遗憾;生物学死亡的故事不再是一杯黄土,一缕青烟,而是长眠大地,皓月当空;社会学死亡的故事不再是人去楼空,万般无奈,而是尊逝礼葬,追思慎远。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带来演讲“清明里的诗和远方”。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师,顾晋见到许多的癌症晚期病人没有地方去,因此他才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建设安宁疗护中心。他表示安宁疗护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国,人员、服务、管理等发展非常完善,中国台湾、香港则始于80年代初。中国大陆安宁疗护的需求很大,但起步晚,发展慢,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开始积极推动安宁疗护事业。
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死亡:何以温暖?从医学叙事到殡葬叙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清明里的诗和远方”
CCTV主持人、节目评论员白岩松发表了题为“死而不亡者寿——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死观”的演讲。他表示中国古人对生死本有着豁达的智慧,生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过程,而死亡恰恰是终点处的一面镜子,反过来照射着人生,让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空间更加精彩。他通过回顾中国海葬和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认为社会文明和人们的生命观都在不断进步,死亡未必是全部的结束,生命的故事可以一直流传下去,这就是《道德经》中的“死而不亡者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中江带来“死亡的安顿”演讲。他总结了中国哲学中有关死亡和逝去的主张、立场、态度、安顿和智慧,其中包括:人的逝去和死亡是人生的无奈;人生是痛苦,人的逝去和死亡也是痛苦,但又是解脱;人的逝去和死亡不过是自然的过程,死去既是新的人生的开始,又是人生的快乐;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死生是人生的复归和回归;死亡是人生最好的休息等。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卫生法学教授王岳诠释了“安宁疗护相关法律问题”。他表示现存医学预嘱内容过于简单,文字表述有歧义,存在默示同意内容等法律问题,为此王岳2019年曾拟《医学遗嘱书》和《医疗选择代理人委托授权人》示范文本专家共识,规范目前中国的临床授权委托行为。此外,中国卫生法学会等单位还在联合推动规范未成年人安宁疗护程序,弥补现存规范中未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足。
CCTV主持人、节目评论员白岩松“死而不亡者寿——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死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中江“死亡的安顿”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卫生法学教授王岳“安宁疗护相关法律问题”
实践探索:生命终点流入暖意
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创始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宸冰(李琛)发表了题为“记得·懂得·超越死亡依然相遇”的演讲。她讲述了母亲离世的亲身经历,并借由与母亲的和解,重新看待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重新拥有了来自内心的安全感与自信。她说:“直到目睹她的死亡,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还是不懂她,原来我从不曾知道她竟是这样无私的爱着我……”
国内生死学和生死教育探索者、《旅行中的生死学》作者陆晓娅发表了题为“创造与珍惜:生命最后的黄金时间”的演讲。他提出生命终末期有一段短暂的生命状态平稳期,它为临终者完成重要的生命任务打开了“窗口”,也让亲人们倍感珍惜,所以称为“黄金时间”。而安宁疗护团队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创造出生命临终前的黄金时间,“让生命最后都能再开一次花”(台湾安宁医生谢宛婷语)。
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创始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宸冰(李琛)“记得·懂得·超越死亡依然相遇”
国内生死学和生死教育探索者、《旅行中的生死学》作者陆晓娅 “创造与珍惜:生命最后的黄金时间”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孙伟发表了题为“骨肿瘤科里的医学人文”的演讲。他介绍在中国,每年有新发的儿童和青少年骨癌患者约1万人,如何和他们沟通生死是艰难的问题。为此,医院开展了阳光学堂、绘本伴读、童影留声等爱心服务和人文活动,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设立“公济青少年骨癌公益基金”……他认为病是科学问题,病人则需要考虑情感、感受、承受力等,因此医学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人文关怀。
原航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寅通过介绍亲身经历的安宁疗护案例,提出死亡应该提早准备,老年人更应该正确面对死亡。而安宁疗护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化解痛苦与矛盾,完成生前愿望,从而让人生画上圆满句号。为此她也呼吁社会支持生命末端特别是针对空巢老人家庭的安宁疗护事业。
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教育推广讲师顾洋介绍了由她自己设计开发的四款生命桌游,将“死亡”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并与现阶段年轻人关注的相亲交友、择业就业等话题联系起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目前,福寿园已开展260余场包括生命桌游在内的生命教育课程、讲座、论坛与体验活动,累计参与单位1600家,受众人群超过20万人次。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孙伟“骨肿瘤科里的医学人文”
原航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寅“给生命终点流入暖意”
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教育推广讲师顾洋“探索之路:从生死教育到生命桌游”
关于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医疗观、殡丧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福寿园国际集团于2018年发起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论坛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审美”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丰赡国人的精神家园,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论坛汇集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葛剑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著名专家凌峰,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CCTV主持人敬一丹等一批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探讨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关怀,旨在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提供全新的理念与指导。
目前论坛已举办五届,累计共有1000余人参加论坛现场,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近20万。未来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持续举办,并不断跨界、跨地域、跨学科运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