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凯
钱学森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部分构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如果把系统分解为部分,单独研究一个部分,就算把每个部分都研究清楚了,也回答不了系统整体性问题。
显然,《系统论》的理念很好的表达了计算机生态的运行逻辑:整个计算机生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协同发展,单独某一项技术如芯片技术的飞跃,并不能带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提升。
所以,从科技兴国的角度,我们的科技创新,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要通过系统性的不断升级迭代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某一项独立技术的一枝独秀。
这就像是云技术的发展一样,今天的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计算资源,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会贯通的结果,能够作为数字经济底座的云,也必然是一朵全面性的云。
因此,在“强基固本、守正创新、融合开放”战略指导下,中国联通以云计算国家队的责任担当,立足自主创新,全面升级了新一代的云计算平台“联通云”,树立了“安全数智云”的品牌形象。并通过在技术创新上,凸显了更领先、更安全、更融合三个关键词,表现出云技术创新的全面性。
1)云原生创新要兼顾全面性与创新性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占GDP比重达到10%。同时,IDC也预测,2022-2024,企业数字转型投资的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5%,到2024年底,将占所有ICT投资的55%。
政策与宏观环境的向好,似乎让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一片坦途,但实则挑战依然艰巨。
因为大量新兴技术的出现,技术热点不停的轮转,加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让云技术深入行业场景的难度激增。在应用场景愈发复杂的今天,如何将云技术能力化,并且将这种能力融入到数字底座,并运用到实际生产场景,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是每一家云计算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
对于联通云而言,这既是历史机遇,又是新的考验,为了在这场变革中表现出对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支撑作用,并承担“数字底座”的角色,联通云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的理念。
我们知道,要打造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在每一项技术上,联通云都要做到没有短板。同时,在核心能力“云原生”技术创新方面,更要兼顾全面性与创新性。
众所周知,云原生技术凭借成本优化、应用敏捷、弹性高效和可移植的特效,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对云和极致弹性能力的调取,享受云计算带来的红利。互联网和运营商是早期云原生的开创者,如今云原生也已经从容器延伸到了应用、数据、智能、边缘在内的全栈技术,随着云原生技术应用到千行百业,在企业服务市场,云原生化平台型产品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服务模式。
联通云的云原生技术体系,是随着联通IT系统集约化进程,从实践中沉淀总结出来,并通过开放合作,共享开源和商业能力,持续构建的平台化、生态化、全栈云平台,最终走到全面的技术创新。
2014年,基于传统架构的cB1.0上线,标志着联通cBSS数字化战略的开始;2017年联通推出集中云化架构,当时就已实现了容器、虚机资源池化基于mesos两级弹性调度;2020年基于云原生架构统一的云资源运营门户实现了IT一朵云;到2021年联通云云原生2.0发布,完成了云原生+虚拟化双引擎基座的搭建。如今中国联通cBSS系统已服务于4亿以上用户,日调用量超30亿,TPS超40万,海量存储规模超500PB,超30w容器,核心业务100%集中。
由此可见,联通云云原生平台是源自联通数字化转型实践,以应用为中心,构建容器化和无服务器化的基础设施,提供企业级DevOps、服务治理和生产运营能力,助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研发效能,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而简单的说,联通云融合虚拟化和云原生双引擎,则是以统一的技术平台及转型路径,奠定的数字原生体系,通过双引擎打通了容器和虚拟机的资源池与管理调度逻辑,共享网络和存储,结合双态高可用PaaS产品,构造了稳态和敏态混合业务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兼具稳态和敏态,本身也是云原生+虚拟化双引擎的价值所在。Gartner早就提出了双模IT的理念:稳态的部分确保核心业务的平稳运行,敏态的部分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方式,来应对业务创新。
双态IT模式也被验证是传统行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方案。所以“双引擎”的发布,很明显是为了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而来。
以健康码应用为例,作为各地方发挥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的工具,健康码承载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容不得半点差池,这就需要“稳态”,但同时疫情防控有很强的突发性,健康码的上线又需要快速,这就是一种“敏态”。
在确保系统稳定,能够承载应用弹性需求的同时,让健康码快速落地部署,通过这种稳敏结合的方式,联通云的“云原生+虚拟化双引擎”为多省健康码提供底层资源服务,让云原生真正成为了社会的数字基石。
2)自主研发,实现安全与体验的协调统一
在“云原生+虚拟化”双引擎背后,是联通云基于集约化的4亿用户超大规模云原生实践,不仅实现了一云多芯,支持多样算力供给,在实现技术领先性的同时,也更强调了安全性。
国家十四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信创产业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根基,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信创产业所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作为央企的担当,联通云发展自研技术,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是必然之局。
我们知道,近年来信创产业发展也遭遇了一些难题,比如是否是真的自研,还是利用开源软件做幌子;再比如信创的很多产品只是为了信创而信创,从体验的角度比主流的云技术相去甚远;还有安全性与开放性也颇受用户诟病。
事实上,信创云不代表落后、体验差和开放性不足。中国联通之所以能够承担“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央企职责,筑牢安全防护体系全栈安全产品和国产化架构双重保障,全面形成自主可控的安全优势,这背后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首先,从自主创新的角度。中国联通自主可控云完全自主研发,核心软硬件适配鲲鹏、海光、中标麒麟/银河麒麟等主流国产CPU和操作系统,向上支撑国产数据库、中间件与应用软件,构建全栈信创云服务平台。
其次,从体验一致性的角度,中国联通自主可控云可提供与x86生态相同架构的产品功能与运维服务,可获得与X86云平台相同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不会因为底层架构的迁移对应用有不佳的感受。
第三,从高安全性的角度。中国联通自主可控云采用“平台安全+租户安全”相结合的体系,为用户提供双重保障。平台安全采用全套硬件安全设备,满足等保2.0版平台等保三级的要求。租户安全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模式,硬件配备安全资源池服务器,上层按需部署安全软件提供安全服务。
第四,从开放性角度。在混合多云的背景下,联通云实现多云平台、多数据中心IT环境下的统一管理、自动化部署、自动化运维、持续集成与交付,实现IT自服务、统一管理、高效运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联通云在一云多芯的基础上,提升了ARM\X86\Power等主流国产化芯片混部性能,支持应用一次编译,无缝切换,极大提升研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自主创新,并非是闭门造车,兼顾了安全性、开放性、一致性的联通云,才称得上是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
3)如何成为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
今年“东数西算”的驱动将算力网络推到了市场焦点。作为一个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横跨东西部资源和应用的算力网络枢纽,“东数西算”会带来数据、算力跨域流动,实现产业跃升、平衡区域发展,加快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因此算力网络成为了推动国家“东数西算”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
算力网络是一个强调以网络为中心,通过网络对算力的感知、触达、编排、调度能力,去提供算力服务的模式,这对联通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联通云本身就拥有多样化的算力资源和骨干网及各种专网的优势,有能力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目前,联通云已全面布局,打造了更融合的算网资源,按“5+4+31+X”总体布局,构建包括中卫云数据中心、贵安云数据中心、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廊坊云数据中心、哈尔滨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一代绿色低碳的算网一体化“智·云数据中心”,形成规模化区域中心集聚效应。同时,联通云实现分布式云网协同,构建全国算力时延圈,覆盖国内334个地市、海外40多个TOP10云商,实现20ms超低时延,建成架构先进、安全可靠、服务卓越的算力网络新布局。
很明显,计算与网络的融合,正是运营商在算力时代将要实现的目标和价值。联通云凭借网络和云等多方面综合优势,是建设算力网络的绝对主力,也是其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机遇。
这亦是为什么联通云提出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目标的背景,算力引擎应该具备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力输出的形态,帮助企业应对业务数字化当中的难题,它既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也是提供数字化能力的平台。
《平台革命》中说,以平台为导向的经济变革为社会和商业机构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也将云原生技术与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融会贯通,并聚焦场景,最终形成了能力化的组件,算力引擎,本质上也是数字底座,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而这恰是联通云的责任与使命。“技术派”的联通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正向着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的目标,迈出有力的步伐。
来源:科技正能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