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方大九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系统性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招贤纳才壮队伍: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进体系
2025年3月,方大九钢所属的辽宁方大集团正式启动全球春季校园招聘,计划面向海内外招募超6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覆盖钢铁冶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医药研发等领域。其中钢铁板块以方大特钢为主体,计划今年引进500名博士、硕士,并在未来三年累计吸纳1500名高层次人才,重点从事钢铁、材料、AI大模型、清洁能源、零碳经济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为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蓄力量和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方大九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企业公平公正、机制灵活、发展平台广阔,晋升通道畅通,能确保人才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各项福利,并根据工作业绩情况,年终增发1个月薪酬至15个月薪酬;另外,按照市场化原则,设定六级六档的薪酬体系,实行干到给到、上不封顶。一系列举措,助力公司核心人才队伍更加稳定,让技术人员能心无旁骛地干实事,推动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取得成绩。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硕士罗志华2024年7月入职方大九钢,受到企业重用,现就职于该公司炼铁厂技术成本科,和同事们一起对高炉的冶炼工艺、操作方案等进行研究优化。“公司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快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罗志华表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方大九钢持续拓宽引才渠道,通过深化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培养输送技术骨干,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吸纳125名重点院校毕业生。截至目前企业有近2000名大专院校以上人员,企业同步推行“老带新”及“一对一”培养,加速新入职员工成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搭建平台育人才:以竞赛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技能竞赛不仅是对能力的检验,更是成长的加速器。”方大九钢轧钢厂生产技术科技术员张继深有体会。这位年轻的技术骨干,在企业的平台上,获得了经验丰富的前辈精心指导,在一次次的项目锻炼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实现了技术能力的飞跃。2024年,他代表企业参加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竞赛夺得亚军,企业还授予他“技术能手”称号,一次性奖励两万元。
据了解,方大九钢将竞赛机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自2017年起,公司连续八年举办员工技术运动会,设立炼铁工、炼钢工、水质分析工等竞赛工种,累计参赛人次达5799人、发放奖金超过600万元。2024年,方大九钢协办九江市总工会“天工杯”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举包揽行车工项目前三名,并在电焊工、钳工等项目中斩获佳绩。
不仅如此,为鼓励员工创新创效,方大九钢创立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宛双、江西省劳动模范宋江涛名字命名的“宛双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宋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带领员工钻研技术、提升自身素质,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截至目前,方大九钢发动干部员工积极创新,共孵化出国家发明型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8项,推动开展20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2024年,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达1.4万条,实施小改小革2645项,创效1500万元。
共享成果留人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2025年3月25日,方大九钢第45次为员工父母发放1000元“孝敬父母金”,累计发放金额达到2.5亿元。这是“方大发展为了员工,方大发展依靠员工,方大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缩影。
在方大九钢,“以员工为中心”是贯穿始终的理念。公司坚持“党建为魂”的企业文化,通过厂务公开栏、员工论坛实现信息透明化;每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确保参与常态化;推行“孝敬父母金”“方威励志奖学金”等覆盖员工“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关爱政策,实现“一人在方大、全家都受益、终身有保障”。
与此同时,投入超30亿元建设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和推进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积极打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每月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获评“2021—2023年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一系列的幸福组合拳,不仅成功留下了人才,更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民营钢铁工匠宋江涛的成长经历是企业爱才重才育才的最好注解。1985年出生于湖南的宋江涛大学毕业后来到方大九钢,依托公司为他打造的创新工作室,他得以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带领团队先后实施了“转炉挡渣板改造”等10余项技改升级项目。仅“转炉挡渣板改造”该项目年节约成本200余万元,还累计获得9项国家专利,并成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从普通工人到享受国家津贴,是公司给了我突破自我的舞台。”宋江涛感慨道。
3月19日,方大九钢正式成立大数据中心,并同步组建大数据治理专班和大数据治理委员会,由董事长、总经理亲自部署,吸纳核心专业人才进入大数据中心,培育更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制造强国建设。